经济周期之谜
第一大谜 经济增长为何时快时慢,并存在国家间的差异 第二大谜 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周期,为什么经济不能保持平衡的增长趋势,总是无规律地在衰退和复苏间摇摆 实际产出低于潜在产出的时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衰退期;而经济快速增长、差距得到弥补的时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复苏期。
凯恩斯经济衰退理论
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主张政府应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以抵销短期经济循环对于人民就业及所得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凯恩斯的政策同时会造成政府预算赤字,但他认为,为了降低严重的失业问题,财政赤字是可以容忍的,等经济复苏了,生产、就业及所得自然会增加。最合适的办法是劳动的薪资价格降低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导致劳动价格下降,从而购买力(就业率)就会回升。
批评
劳工薪水降低或停滞,多余的钱落入资本家口袋中后并没有创造更多就业,因为更多“投资”不代表更多“就业”,投资可能是投机性的金融游戏或是房地产的炒作,也可能是害怕亏损而静态放置在低利率标的上的资金,这些都不会大量产生工作机会。
就算投资实业的资本家也可能创不出太多就业,因为很多新兴行业是走精兵政策而不需要劳动大军。
忽略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是生产技术改变造成的失业,因为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变动,改变了工作技能的要求,导致失业的发生。若失业人员并没有接受再培训或进一步的教育,他们便不能理获聘任)的杀伤力,在分工越精密的先进社会,“隔行如隔山”的效应会不断极大化。 误认为“总需求”可以无限制提升。科技进步和机械自动化,让满足同样需求所需雇用的劳工数量减少,所以**产生新产业新需求的速度必须加快才能弥补缺额,然而大量低薪失业的人由于没有钱消费会导致总需求的下降或无法表现,从而抑制新产业工作的出现。 婴儿凯恩斯主义 模型是对复杂现象的简单化呈现,教授喜欢数学模型,“政策企业家”喜欢比喻性模型。
数学模型有局限性,当人们因为想不出如何以方程的形式来呈现一些因素,会为了方便而忽略这些因素
比喻性模型非常容易让人误以为他们能深刻地理解一些东西,其实他们的华丽辞藻掩盖了许多低级的概念与事实错误。
凯恩斯与经济政策
货币扩张
在衰退发生时,我们要创造一定的条件,以使人们不必用减少开支的方法来满足持有更多现金的愿望,从而防止开支与收入同时减少的恶性循环——印制更多的钞票,并用某种方式将其投入流通。
财政扩张
借债来实施公共建设工程,促动经济流动。
最终结束大萧条的是一项连保守派也愿意支持的公共建设工程——战争。
- 二战 ↩ 米尔顿·费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一代:货币主义 核心:在经济活动中,货币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发行过多货币。政府的角色是透过中央银行,调控在经济体中流通的货币数量,除此之外,不需要干预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的效果很慢,反倒会让市场波动的幅度变大;财政政策也是毫无价值的。
米尔顿·费里德曼二代:滞胀
失业率很高的年份工资下降,在失业率较低的年份工资上升。
滞胀:指经济停滞,失业及通货膨胀同时持续增长的经济现象。
自然失业率:当实际通货膨胀率与工人和企业对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大体相同时,经济可望实现的失业率。
弗里德曼的自然失业率理论无法推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让私人经济自行运转的话,失业率就会保持在接近自然失业率的大体稳定的水平上。
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人们对某个经济现象(如市场价格)进行的预期是理性的。他们会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的信息来作出行动而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所有的错误都会是随机的。
政府以积极政策来稳定经济周期的做法是无效的,甚至会是有害的。
理论逻辑链中的弱点 衰退持续的时间,只限于企业对现实的经济形势感到困惑的时期 企业是通过对货币政策(或有助于预测货币政策的各种宏观经济指标)的密切关注来给产品定价的 理性预期派得势的可能原因 凯恩斯之后,经济学分出了两个支流:微观经济学(研究单个企业、家庭与市场的行为,有相当严格的学术规范,受理性经济人的影响)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周期、通货膨胀和失业,充满只适用于特定情形的假设),理性预期派似乎能从微观经济模型推论出经济周期的原理,为宏观经济学建立微观基础,开创一种类似于“均衡状态”理论的经济周期理论。 在经济学界,理论的艰深和技术化,是一种优势。在学术界,如果一种理论便于一位聪明但不是很有独创性的年轻人证明自己的智慧,那这样的理论其实很容易吸引大批忠实的拥趸。 政治倾向因素使理性预期宏观经济学理论吸引了不少人。它似乎印证了保守派的一种偏见,即政府的积极干预总是不好的。